地质与资源

矿床地质/地球化学

  • 吉林大车背沟地区水系沉积物元素组合分区特征

    时林;任龙;王存柱;毛永新;王春晖;张彬;刘长纯;

    采用R型因子分析方法,对吉林大车背沟地区1∶5万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所取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提取了具有代表性的7种因子组合类型,并利用各因子组合得分值进行地球化学分区,制作元素组合分区图,由此将研究区内全部水系沉积物样品所反映的地球化学统计信息以区块的形式反映在一幅图中.通过对该图的判读分析,不仅反映了不同地段中以相应元素组合类型为主的地球化学异常及其地质成因信息,也揭示出相应元素的背景含量特征,为从整体上认识该区地质、地球化学成矿特征提供了简明、清晰的参考资料.结合水系沉积物异常查证情况,认为研究区金、铜镍和铌矿找矿潜力较大.

    2025年04期 v.34 395-4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6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辽西义县地区萤石矿“三位一体”成矿特征及找矿意义

    刘颖利;郑婧;黄昊;

    辽西义县地区是辽宁省萤石矿的重要产地之一.本研究在归纳和总结该地区萤石矿的成矿地质体、成矿构造与成矿结构面以及成矿作用特征标志的基础上,建立了该地区有关萤石矿的“三位一体”找矿预测模型.研究表明,该地区萤石矿的成矿地质体为中元古界碳酸盐岩及中生界侏罗系髫髻山组火山岩;成矿构造为NNE向及NW向断裂构造,成矿结构面为构造结构面及岩性界面;成矿作用蚀变标志为硅化、萤石矿化、高岭土化,成矿热液来源于髫髻山组火山岩热液.

    2025年04期 v.34 402-4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4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内蒙古四子王旗阿布达尔台铷等稀有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成因

    梁彩飞;韩冰;武利文;张青;贺吉;

    阿布达尔台铷等稀有金属矿是近年来在内蒙古中部四子王旗脑木更地区新发现的火山岩型稀有多金属矿床,主要赋存于侏罗系上统白音高老组陆相酸性火山岩内,矿体的分布与白音高老组流纹斑岩分布一致.铷的含量与岩石钠长石化和高岭土化强度关系密切,流纹斑岩呈全岩铷矿化.该地区是内蒙古自治区内少数具有良好前景的铷矿勘查基地之一.根据阿布达尔台铷矿的最新勘查成果,从区域地质背景、矿区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矿石质量特征及主量-微量-稀土元素等方面推断矿床成因与火山岩密切相关.

    2025年04期 v.34 410-4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2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豫西蒲阵沟铅锌银多金属矿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及成因探讨

    吴煜;李新萍;豆贯铭;岳涛;王建统;宋佳伟;

    蒲阵沟铅锌银多金属矿床是东秦岭成矿带卢氏多金属矿集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近年来在豫西蒲阵沟岩体新发现的铅锌银多金属矿床.矿床赋存在官道口群内,矿体严格受高山河组石英砂岩和龙家园组白云岩之间的层间断裂带控制,已圈出铅锌银多金属矿体2个,伴生稀散元素铟金属量达到大型规模,铅锌矿资源量有望达到中型规模.根据矿床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结合矿石的矿物共生组合、同位素组成以及年龄特征,初步认为蒲阵沟铅锌银多金属矿床形成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成矿物质具有壳幔混合成因,矿床的形成与燕山期花岗斑岩关系密切,为岩浆期后热液型脉状铅锌银多金属矿床.

    2025年04期 v.34 420-4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1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太行山北段赤瓦屋铜钼钨矿岩石地球化学、Sr-Nd-Pb同位素特征及地质意义

    梁婵;安跃辉;穆海凤;康志娟;丁宁宁;丁照月;

    赤瓦屋铜钼钨矿床是太行山北段南部典型斑岩矿床,铜钼钨矿赋存于赤瓦屋岩体中心相斑状花岗闪长岩中.赤瓦屋铜钼钨矿床的含矿岩体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随着σ减小,SiO_2含量增加,CaO、MgO、Fe_2O_3、TiO_2、P_2O_5等氧化物与SiO_2含量呈负相关,表现为准铝质钙碱性Ⅰ型花岗岩的特征. Rb、Ba、Th、U、La、Nb出现相对亏损,具微弱的正Eu异常.赤瓦屋岩体~(87)Sr/~(86)Sr平均值为0.7068,岩浆初始比值ε_(Nd)(t)为-20.9~-16.1,铅同位素比值~(206)Pb/~(204)Pb平均值为16.5,~(207)Pb/~(204)Pb平均值为15.2,~(208)Pb/~(204)Pb平均值为36.8,表明其岩浆以下地壳为主,混有少量地幔物质.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认为在华北克拉通受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影响下,下地壳和上地幔物质大规模重熔,沿太行山深断裂带上侵,最终形成了赤瓦屋铜钼钨矿床.赤瓦屋岩体及太行山北段岩浆岩带是今后找矿勘查的方向.

    2025年04期 v.34 432-441+4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5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生态环境地质

  • 地表基质养分元素空间变异及合理采样数确定——以黑龙江省宝清县万金山乡为例

    赵建;何金宝;孔繁鹏;张洪文;刘博文;刘洪博;张也;董凯;邵吉亮;

    以宝清县万金山乡为例,应用ArcGIS 10.5地统计分析模块,对表层地表基质有机质、水解性氮、速效钾、有效磷4种养分元素进行空间变异分析,并对不同采样密度下有机质的普通克里金插值结果进行合理性分析,选用交叉验证的方式用均方根误差和预测值与实际值的相关系数来检验插值精度,最终确定采样数的合理性.结果表明:表层地表基质各养分元素空间变异性均属于中度变异,变异系数的顺序为有效磷>有机质>水解性氮>速效钾;各表层地表基质养分元素的基底效应均表现为中等空间相关性,其中有机质基底效应最大,水解性氮、速效钾、有效磷的基底效应相对较小,各养分元素的自相关距为水解性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对不同采样密度表层基质有机质的空间变异性分析结果表明,万金山乡合理取样数应不少于439个,即合理的采样密度应在2个点/km~2以上.

    2025年04期 v.34 442-4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6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基于多元技术方法协同开展的地表基质层调查研究——以江苏省泰州市为例

    崔艳梅;王玉军;杨礼平;宋珂;詹雅婷;李胤;

    以河网密布的冲湖积平原为研究区,基于多学科体系交叉理念,应用多源异构数据集成处理方法对已有成果资料进行了充分开发利用,采用“天-空-地-井-钻-测-试”多技术方法对泰州市地表基质层的类型划分、空间分布、理化性质等内容开展调查研究,确定了里下河-长江三角洲冲湖积平原地表基质类型划分体系,查明了支撑区域国土空间生态系统的地表基质层空间分布特征,摸清了研究区农田、湿地、林地和城乡建设用地等地表基质理化性质.调查研究成果可以为区域国土空间整体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提供数据支撑服务.

    2025年04期 v.34 451-460+4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7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基于“3S”技术的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估技术方法——以黑龙江省东宁市为例

    高永志;王恩宝;陈卓;杨佳佳;

    充分利用以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为核心的“3S”技术,开展多方法、分层次、多尺度综合调查.该方法基于遥感技术全面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早期识别;借助北斗定位导航系统进行地面验证;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开展成果资料整理和地质灾害风险的综合信息预测评价分析.通过调查摸清东宁市地质灾害风险隐患,并进行科学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为研究区应急管理和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客观、实时、动态的地质灾害数据.

    2025年04期 v.34 461-468+4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2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河北廊坊地区生态地质脆弱性研究

    牛学瑶;安洪岩;朱梅涛;宋东阳;李翾;龚伦;孙伟涛;乔衍溢;武杰;顾亚强;李学光;

    以廊坊市南部七区县为研究对象,依托生态修复支撑调查项目数据,基于GIS技术,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廊坊地区进行了生态脆弱性研究,提出生态保护修复与发展建议.研究表明,廊坊市南部七区县生态地质微度脆弱区的面积为1742.85 km~2,占总面积的33.83%;轻度脆弱区的面积为2287.51 km~2,占总面积的44.40%;中度脆弱区的面积为961.72 km~2,占总面积的18.67%;高度脆弱区的面积为159.92 km~2,占总面积的3.10%.

    2025年04期 v.34 469-4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1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基于GIS的县域尺度生态敏感性评价——以甘肃省阿克塞县和肃北县为例

    杨鸿魁;宋先腾;王雁鹤;李有三;祁万强;王伟;高天胜;

    阿克塞县和肃北县地处西北内陆干旱区,气候条件相对恶劣,沙化、荒漠化、盐碱化是区内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结合野外查证和相关数据源,选取地质、植被、人类活动和气象4个指标层10项单因子,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县域尺度的生态敏感性评价体系.在GIS空间分析功能支持下,对研究区进行生态敏感性评价,按自然间断点法将评价结果划分为极低敏感性、低敏感性、中度敏感性、高敏感性和极高敏感性.结果表明:研究区生态敏感性以中度敏感性为主,占全区面积的29.12%;低敏感区占比为24.98%;高敏感性和极高敏感性区分别占区域面积的19.59%和16%;极低敏感性占比仅为10.31%.区内生态敏感性的莫兰指数值为0.942,表现出极高的空间聚集状态.

    2025年04期 v.34 479-4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6K]
    [下载次数:2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辽宁锦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天然放射性水平与生态环境安全评价

    崔健;孙秀波;郭常来;梁旭彤;

    依据地表天然放射性核素~(40)K、~(232)Th和~(238)U现场测量结果,分析了锦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地质条件、地表介质对放射性水平的影响及原因,总结了天然放射性水平及其分布规律.结果显示,该地区上述核素的平均比活度分别为810.83 Bq/kg(范围值87.80~2284.90 Bq/kg)、38.58 Bq/kg(范围值3.65~129.11 Bq/kg)、26.05 Bq/kg(范围值1.24~58.05 Bq/kg),同已公布的全国和世界地面放射性核素浓度相比,~(238)U、~(232)Th核素浓度较低,~(40)K浓度明显偏高.外照射指数平均值为0.41,中位数为0.39,远小于国家对建筑材料外照射指数的限值1;年有效剂量率变化范围为0.03~0.19 mSv/a,平均值为0.08 m Sv/a,远低于国际放射性辐射防护委员会(ICRP)建议的公众外照射年有效剂量1.0 mSv/a的限值.评价认为锦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整体辐射水平分布较稳定,属生态环境辐射安全地区.

    2025年04期 v.34 489-495+5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5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不同长期施肥模式下灰漠土养分含量的变化规律研究

    张栋;李永春;邰苏日嘎拉;王永亮;李晨华;杜银龙;刘燕;苟鹏飞;张涛;

    针对干旱区典型土壤——灰漠土,利用中国科学院阜康生态站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不同长期施肥模式下土壤养分含量的动态变化特点.对不同施肥处理模式(不施肥、单施化肥、化肥配施秸秆和化肥配施有机肥)的每个小区随机选取5个采样点,采集耕层土(0~20 cm),测定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效氮、磷和钾.该试验实施15~19年后,除土壤有效钾含量略有降低外,所有处理模式下的土壤有机质、有效氮及磷含量均有所增长,总体趋于稳定.与无肥处理相比,所有的施肥处理均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质、有效氮和有效磷的含量;所有施肥处理中,化肥配施300 kg/hm~2秸秆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化肥配施有机肥处理的土壤有效磷与有效氮的含量最高.土壤有效氮与有机质含量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研究认为化肥配施秸秆能够极大促进灰漠土有机质的积累;而化肥配施有机肥(纯猪粪)能够显著提升土壤有效氮和有效磷含量,利于提升作物产量和绿洲农田土壤质量.

    2025年04期 v.34 496-503+4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5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实验测试/技术方法

  • 支持向量机在预测松辽盆地深层火山岩岩性中的应用

    冯建伟;杨友刚;李希元;张航;倪柱柱;李迷;

    为评价松辽盆地深层火山岩油气赋存潜力与深化勘探部署,本研究利用盆地区域重磁结合地震、探井资料对盆地深层火山岩的岩性进行了预测.主要应用边界元重力正演剥皮法求取了反映盆地深部地质体的重力异常效应,在积分迭代下延方法的基础上研发了对盆地深层断陷的火山岩重磁异常信息进行增强与均衡的平化曲方法,并利用该方法获取了反映深层断陷火山岩的重磁异常效应,对其进行二维物性反演,有效地获取了反映盆地深层火山岩的密度与磁化率.在钻遇盆地深层火山岩岩性样本的约束下,采用人工智能支持向量机的方法对火山岩的岩性进行了有效的识别,支持向量机交叉验证准确率达到81.6%.该方法在覆盖区地质填图中具有应用价值.

    2025年04期 v.34 504-5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6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大数据时代地质信息化建设及技术探讨

    李敏;傅洁;李磊;王小丹;陈致远;邓凡;黄垒;曾乐;王国明;王心华;

    基于多年信息化建设经验,结合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与地质工作的实际需求,在概述国内外地质调查信息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地质资料信息化服务历程、地质信息产品研制、地质大数据存储管理、地学知识图谱、地质大数据可视化、区块链的地学应用场景等,以期借助大数据等技术更好地管理数据资产、推动地学数据共享、完善地质信息化建设.

    2025年04期 v.34 517-5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7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地质与资源》征稿简则

    <正>《地质与资源》是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主管、沈阳地质调查中心主办的地球科学类学术期刊。本刊依托主办单位地质调查研究核心业务、服务领域及科学技术平台,跟踪地球系统科学及相关领域的基础性、前瞻性和创新性科学技术成果,关注国内外地质与资源领域的研究现状、热点问题、发展趋势,报道地质调查与研究工作的最新成果,促进科学技术研究、学术交流与成果应用,为科学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地质与资源》设置以下栏目:区域地质、矿床地质/地球化学、油气/能源地质、地球物理/遥感地质、生态环境地质、实验测试/技术方法、成果快报等。

    2025年04期 v.34 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7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下载本期数据